用青春谱写生命的感动
记唐山市优秀护士、迁西县人民医院外三科护士长赵晓荣
在迁西县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护士,为了儿时的梦想,毅然加入到护理队伍中,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从未因服务态度问题引发医患纠纷,她心系患者,舍家弃子,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她满怀爱心,优质服务,视患者为亲人;她意志坚韧,勤学不辍,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出她就是迁西县人民医院外三科护士长赵晓荣。 1991年,19岁的她从唐山卫校毕业后,放弃了父母为她安排的舒适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迁西,投入到了迁西县人民医院护理队伍。看着她稚嫩的面孔,了解护理工作艰辛的老同志们劝她说:“依照父母的安排多好,工作轻松舒适”,她却说:“能当护士是我儿时的梦想,我喜欢带上燕尾帽的感觉。”就这样,这个以往家中的娇小姐开始了了她漫漫的护理之路。20年后的今天,当有人再次问她有没有后悔的时候,她微微一笑说:“我已经圆了我的梦,但我更爱这燕尾帽了,是她让我实现了我人生的价值”。 二十年来,她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感情都倾注到了工作中,唯一令她歉疚的就是她的家人。因为护理工作是不分日夜的工作,所以一些本该由她来承担的家庭责任,一下全都压在了她年迈的婆婆身上。她的婆婆是一名教师,既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又要帮她照顾孩子、料理家务,每天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累的老人日渐消瘦。虽然全家人对她的工作都能理解、支持,但每当丈夫看见她婆婆累的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时候,也会埋怨,偶尔生气的时候就会说她既不是好妻子,更不是好母亲,尤其不是一个好媳妇。每当这时,她都会感到十分内疚,因为对家人她的确没有尽到责任。记得有一次,她5岁的孩子发高烧,婆婆上班了,丈夫又要去开一个重要的会,她只能请一天假照顾孩子,尽点做母亲的义务。可刚到医院,她还没来得及请假,科内就来了一位脑外伤合并其它复合伤的患者。见患者生命垂危,她来不及做任何思考,马上投入到紧张抢救工作中,输液、输血、术前准备……一直到中午病人才逐渐平稳下来,放松之余,她才猛得想起了家中生病的孩子。匆忙赶回家,见孩子还昏睡在床上,丈夫和婆婆都回来了,丈夫见到她就气冲冲地喊道:“你的心里只有病人和医院,还要不要孩子,要不要这个家?我不反对你工作,可别人也都在干工作,又有谁像你这样?你就不该成家,不该要孩子。”婆婆听见了,急忙过来训斥丈夫:“她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她能放下生命垂危的病人不管吗?她已经够累了,你就别再埋怨她了……”面对丈夫和婆婆,抚摸着孩子的额头,她热泪盈眶…… 几个月前她所在科室收治了一名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该患者是一名外地工人,入院时就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急诊手术治疗后仍处半昏迷状态,家属认为救治无望,于是在一个凌晨,将患者的双手双脚绑在了床边,消失了,将还没清醒的病人遗弃在了医院。再次失去亲人的照料,尚未康复的患者再次受到打击,精神状态变得更差。赵晓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承担起了本应该患者家属应尽的责任,先是与科主任一起自掏腰包为其买来鞋、袜,随后为了给他补充营养,又买来牛奶、八宝粥等,每到吃饭时间,她总会买来可口的饭菜,来到患者床前,一口一口的喂下,每天给他洗脸洗脚,进行语言及肢体的功能训练……在她的带动下,科内姐妹们都自觉行动起来,排班照顾患者,就这样在全科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患者病情日渐好转,每当见到赵晓荣,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憨憨的笑容,还经常收拾那个没有什么物品的行李箱,大家知道,他想家了。出院的时候,赵晓荣与科内姐妹又为他买来了新衣服、鞋子,甚至是路上要吃的食物、水和一些生活用品,像送自己的亲人一样由衷高兴的送他出院,患者感动的说:“我一定会回来看望你们,你们都是我的亲人”。 疾病总是走在医学的前列,赵晓荣深知要做一名好护士,仅有奉献精神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技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她每天坚持学习,浏览专科网站,翻阅护理杂志,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种是家常便饭,经过积累,一米多高的笔记已经摞在她的办公桌上,随便翻翻就是一种享受。另外她还积极参加科室新技术新项目的学习与推广,与全科的护理姐妹们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护士,使科内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通过不断更新学习知识与技术,并有效地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使她的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她的带动下,该科各项工作均表现突出,年底被院内评为先进科室、优秀护理站,她本人也获得了唐山市优秀护士、迁西县三八红旗手等殊荣。然而,面对荣誉,她总是淡然一笑,因为她看来这意味着要比以前付出更多的辛苦,担负更多的责任,承受更多的委屈,奉献更多的爱心。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路任重道远,做为护士长,她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怀揣着对护理工作的爱,对病人的爱,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更多感动生命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