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甲流”疫情形式严峻,我院专家提醒广大群众要严加防范,但不必“草木皆兵”,因为“甲流”可防、可治、不可怕。为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甲流”,下面全面介绍一下:
一、传染源。“甲流”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下列人群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大致可分为六大类:1、孕妇;2、5岁以下儿童;3、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4、肥胖患者;5、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肺心病、肾病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6、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四、预防。对高危群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少坐公交车,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避免接触人群。2、在家里要常通风、勤洗手,不要触摸电梯钮、扶梯把手等公共用品。3、如果一定要出门,要戴上口罩。4、要加强营养,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此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肺心病、肾病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应保持原有疾病的稳定。
五、临床表现。“甲流”患者大多数症状较轻,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是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患者一般服药一周内就会痊愈,但一些高危人群一旦患上“甲流”,就很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病例。所以,及早发现识别重症病例对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
我院的专家提醒广大群众,具有以下这些特征中的一项或多项者,就属于重症病例的前兆,应立即就医。这些特征为:1、体温超过39℃,并且持续3天以上;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3、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多,呼吸困难,嘴唇发紫;4、神志异常,如反应迟钝、嗜睡、躁动、容易惊厥等;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症状;7、原有的基础性疾病病情明显加重。
2009年1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