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我国的哮喘发病率为1%,儿童达3%。
2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b.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加呼气容积(FEVl)增加15%以上,且FEVl增加绝对值>200ml』
c.最大呼气流速(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3临床分型:
(1)外源性哮喘:包括变应性哮喘(亦称过敏性哮喘)、职业性哮喘、药物性哮喘和食入性哮喘,近年来也把运动性哮喘归于外源性。外源性哮喘中绝大多数患者有特应性素质或有家庭过敏史,常常伴有过敏性鼻炎、湿疹和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病人气道呈高反应性。
(2)内源性哮喘:包括感染性哮喘、月经性哮喘等。内源性哮喘多在40岁以后发病,常年性发作,与季节关系不大。与外源性哮喘一样,也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3)混合性哮喘:介于外源性与内源性之间,可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
4分期:
a.急性发作期: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等所致。
b.慢性持续期:无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
c.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5、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
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 25%~35%,或治疗后FEV1(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PEF)增加量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扩张剂。
无效:临床症状和EF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