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电话:120/5723120/5620120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 医院概况 就医指南 院务动态 重点学科 公开园地 医院文化 健康指南 院长信箱
       健 康 指 南

医 学 常 识
疾 病 专 题
健 康 知 识
药 品 知 识
专家介绍
周 国
  周 国 原业务副院长,副主任医师。1980年毕业于唐山卫校,师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孙宁玲、郭继红、娄宾成等教授。擅长心内、高血压及常见内科疾病诊治。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篇。
详细信息>> 
 
刘永稳
  刘永稳 原外二科主任。1977年毕业于唐山卫校。在普通外科、烧伤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详细信息>> 
 
韦素春
  韦素春 神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承德医学院。擅长神经内科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的诊治。有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详细信息>> 
 
张瑞志
  张瑞志 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3年7月以来一直从事内科(含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治工作。曾先后在天津一中心、北京军区总医院进修学习心血管内科临床及冠脉介入诊疗。 擅长:各类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
详细信息>> 
 
宋宝合
  宋宝合 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9年7月以来一直从事内科(含呼吸内科)疾病诊治工作。曾于唐山工人医院进修学习呼吸内科临床及支气管镜检查。 擅长:各种呼吸体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呼吸衰...
详细信息>> 
 
梁建新
  梁建新 肿瘤、血液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5年7月毕业于承德医学院医疗系。擅长消化、血液、肿瘤疾病以及介入治疗。
详细信息>> 
 
联 系 我 们

地址:河北唐山迁西县长城南路  
电话:0315-5723168  
传真:0315-5723168  
邮编:064300  
邮箱:qxxrmyy@126.com

 

点击查看大图
疾 病 专 题
婴幼儿腹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浏览次数:1108  添加时间:2011/9/21 17:29:59

 

 ()发病因素

  一、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肠道发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易患佝偻病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

  (3)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4)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

  (5)免疫功能不完善,容易感染。

  二、感染因素

  1、消化道内感染:

  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

  感染途径:

  致病微生物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

  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

  接触成人带菌()者。

  2、消化道外感染:

  常见于中炎、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年龄越小者越多见。

  引起腹泻的原因:

  (1)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2)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甚至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3、消化功能紊乱

  (1)食因素;(2)不耐受碳水化物;(3)食物过敏;(4)药物影响;(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

  ()发病机制:

  一、感染

  1.细菌性

  (1)肠毒性大遥杆菌肠炎:

  用特殊菌毛粘附在小肠粘膜细胞,并在其表面定居、繁殖。

  产生肠毒素:

  A.不耐热毒素(LT)

  亚单位B能连接小肠上皮细胞GM、神经节苷脂,便于亚单位A进入细胞发挥作用。

  亚单位A活化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使细胞内cAMP明显增高,导致肠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过多,抑制再吸收,肠液分泌过多,肠蠕动增剧,而泻出大量水样便

  B.耐热毒素(ST)

  刺激鸟苷环化酶,使GTB转化为cGMP,细胞内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减少,引致肠液分泌增多。

  (2)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用经质粒传递的特殊菌毛粘附於小肠粘膜表皮细胞上,借其动力穿通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粘(gel layer covering opithelial cells),使形成菌落,导致小肠上皮微绒毛的损伤。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侵入大、小肠粘膜,穿入上皮细胞内,使细胞蛋白溶解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使粘膜刷状缘受损,局部发生溃疡甚至出血。

  (4)空肠弯曲菌肠炎

  产生不耐热毒素LT,使肠cAMP增高。另产生细菌毒素。

  2.病毒性

  无cAMPTcGMP增多现象。

  感染早期侵入小肠集合淋巴结区,之后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然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病毒落。新增生的上皮细胞无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大量肠液积於肠腔,而排出水样大便。

  二、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物代谢障碍

  肠道消化功能减低和肠蠕动亢进,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

  三、水和电解质紊乱

  1脱水

  (1)原因:

  吐泻使液体丢失量增加。

  食物和液体入量减少。

  发热或酸中毒导致呼吸增快,水分损失增多。

  腹泻丢失钠、等电解质,身体保留水分的能力减低。

  (2)分类:

  等渗性脱水:占40%80%

  多见于病程较短、大便中含钠较少者,肾功能调解较好者,病程较短、营养情况正常的大肠杆菌肠炎者。

  特点:细胞外液丢失,细胞内液丢失不明显。

  低渗性脱水:占2050%

  血清钠浓度减低(低钠血症)130mmol/L以下,大便中含钠较多。

  特点:

  细胞外液丢失多,一部分排出体外,一部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液增加。

  脱水症状出现早,循环量减少快,易致循环衰竭

  高渗性脱水:占112%

  血清钠浓度增高(高钠血症)150mmol/L以上。

  多见于营养状况好、发病急、发热高、病程短、大便中含钠不高,病后进食减少不多者。

  特点:

  细胞外液渗透压高,部分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致细胞内脱水,细胞外液减少不重。

  临床脱水症状出现较晚,可因脑细胞脱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酸中毒:

  原因:

  腹泻丢失大量碱性溶质。

  饥饿致血糖降低,肝糖原不足,且肝功能减低,而致酮体堆积,肾脏不能及时排出。

  血液浓缩致循环减慢导致组织缺等,使人体分解过程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多。

  中度以上脱水时,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不足,肾调节功能减低,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减少,H+排出减少,体内H+增加。

  3、血的改变:

  低血钙:在腹泻较久或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者酸中毒纠正后出现

  低血镁:仅在久泻、营养不良者偶见。多在低钠、低钾、低钙都纠正后出现。

  4低钾血症

  (1)原因:

  腹泻水样便中含钾。

  输液后血浓缩被纠正,血清钾稀释。

  脱水好转后尿量增多,远曲小管钠、钾离子交换活跃,大量钾始排出。

  进食少,钾入量少。

  (2)细胞内钾丢失原因:

  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和钠离子进入细胞,换出钾离子随小便排出。

  血清钾降低时细胞内钾离子移至细胞外。

  脱水、缺氧等引起细胞障碍时,细胞膜钠泵受影响,钾向细胞内和钠向细胞外的转移都减少。

 

【关闭】
友 情 链 接  
世联网络  迁西门户网  国家医学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搜狐健康频道  
版权所有:迁西县人民医院 冀ICP备19024925号-1  技术支持:世联网络
院址:河北省迁西县长城南路  联系电话:0315-5723168  传真:0315-572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