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胆道系统主要是为了行使运送、贮存、浓缩以及排泄胆汁的作用,因此倘若胆道系统本身解剖生理构造或者胆汁成分有所变异,则会在胆道系统任何部位形成固体结晶的「胆结石」,甚至造成胆道阻塞,更进一步刺激胆道系统衍生癌症病变。虽然,胆结石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其真正导致结石的原因尚未很明确,但根据流行病学探讨,发现胆结石以及其它胆道结石在病因、临床症状、治疗、疾病预防以及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20--25年龄段发病率高,胆结石还有一个特点:“重女轻男”。据有关资料统计,女性是男性的2到4倍,胆结石的形成与不良的习惯关系密切,常见的原因有:喜静少动、身体肥胖、饮食过量、不吃早餐等,多孕多产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 事实上,胆结石与肝功能及胆汁的新陈代谢有騿A由于肝机能异常亦会使得胆汁成分有所改变;因此,在临床上慢性肝炎﹝尤其肝硬化﹞患者,有较高的胆结石罹患率。反之,其它胆道结石最常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胆管本身发生先天性狭窄,或者胆道受到肠管中潜进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而使得胆道内皮细胞损伤,再加上胆汁成分变异而形成结石。 再者,胆结石成分还是以胆汁为主﹝其余包括胆固醇、胆色素、甚至钙离子﹞,而在正常的化学及物理环境下,大多数的人都不会产生胆结石,但假若个体本身饮食不当或胆道发生病菌感染,再加上排泄通路阻塞,则会使得其中过量的成分析出沉淀而形成结石。因此,在日常饮食习惯中,应该避免食用高醣类、高油脂类﹝甚至高胆固醇类﹞食物,以免使得胆汁中的三种脂类﹝胆固醇、卵磷脂以及胆汁酸﹞成分分配不均,而易析出结石结晶;假若个体摄取过多胆固醇类食物,则容易产生「胆固醇性结石」;此外,个体罹患习惯性便秘亦较易使得肠内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沿着胆道上行而使得胆道发生细菌感染,如此容易生成结石;再者,根据流行病学的探讨,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亦较易得色素性结石.小心疑难病症:www.hope.net.cn/disquisition/index.html 影响我们的健康。 在临床上,根据化学成分的分类,胆结石可以分为下述三大类: 一、胆固醇性胆结石:胆固醇性胆结石的肉眼外观呈白色,常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胆固醇性胆结石大多发生在胆囊内,由于胆固醇性胆结石的发生与代谢有密切关系,故亦称之为「代谢性结石」。基本上,胆汁中胆固醇增加的原因包括有肥胖、服用降血脂药物、服用女性荷尔蒙以及摄取高油脂类食物。 二、胆色素性胆结石:胆色素结石大多数是以「胆红素钙」为主,其中的黑色素结石外观不定型,质地坚硬而表面光滑,其主要成分为色素聚合物、磷酸钙以及硫酸钙,常发在在胆囊内;而胆色素钙常呈棕黄色小颗粒状,质地松软,其主要成分有胆色素钙、脂肪酸钙以及胆固醇,由于松软不成形又称为「泥沙样结石」即一般俗称的「胆沙」,常发生在胆管内。 三、混合性胆结石:混合性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亦是胆固醇、胆色素以及钙盐,其外形呈多面角形,表面光滑,呈深绿色或棕黄色颗粒,往往数目较多,排列整齐,其切面多呈环层状,亦多发生在胆囊内。 根据胆结石分布部位而分类时,胆结石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以及「肝外胆管结石」(其中又可细分为肝外胆管结石以及总胆管结石)。「总胆管结石」又可分为「原发性结石」,即原本就发生在肝管内,绝大多数为「胆色素结石,以及「继发性结石」,即结石先在胆囊内形成,后经胆囊管进入总胆管,然后存在于总胆管内而形成,这类结石大多数属于混合性结石。 在临床上,根据结石部位的分类,胆结石可以分为下述二大类:是不是有病,一定要进行临床诊断
一、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多见,大如鸡蛋,小如泥沙样,可充满整个胆囊。 (1)症状: A、上腹部不适,常被误诊为胃病、肝炎、冠心病;B、绞痛:突然发作的剧痛。C、急性胆囊炎。 (2)危害: A、影响日常饮食B、使胆囊萎缩C、癌变 二、胆管结石:胆管结石分原发及继发两种,多为混合性结石。 (1)症状: A、疼痛B、黄疸C、发热 (2)危害: A、引起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B、引起肝坏死C、胆管源性肝脓肿D、并发胰岛腺炎、糖尿病E、胆心综合症
|